1)第123章 咏芙蓉_三国之大伯是曹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尽管明知《悯农》是自己抄的后世名篇,曹恪却还是点了点头,道:“不错,此诗确是小侄所写。”

  他去年已经在丁瑶、曹操等人面前说这首《悯农》确实是自己作的了,此时再承认这其实是抄袭之作,不是打自己的脸吗?

  丁瑶此时就坐在旁边呢。

  她要是得知实情,并在回去后告诉了曹操,那自己肯定会受到责骂甚至惩罚。

  曹操会因此对自己失望透顶,毕竟自己欺骗了他。

  以后,也就不会再信任自己了。

  那边,蔡谷听见曹恪承认《悯农》系他所作,饶有兴趣地说道:“贤侄不妨试吟一遍,让我等听听是什么样的打油诗,能够让我的八族侄为之心动,特意记下来以教育子女。”

  曹恪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吟道: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

  丁瑶以为蔡谷会嘲笑曹恪,连忙说道:“舍侄写得不好,让世兄见笑了。”

  蔡谷却摇了摇头,道:“这确实是打油诗不假,不过诗中却别有深意。从此诗中也可看出,棘奴是个悲天悯人之人啊!”

  曹恪想不到当初抄了首被时人评判为打油诗的唐代名篇,却还是能够获得夸奖,心中实在有些不好意思,拱手道:“世伯过奖了。”

  赵五娘笑道:“这次棘奴又要写打油诗?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可不行,诗体必须得是古体或者乐府,且必须符合韵律。”

  曹恪信心满满地说道:“世伯母放心,这次不会了。”

  赵五娘道:“好,请贤侄试吟之。”

  曹恪当即吟道:“微风摇紫叶,轻露拂朱房。中池所以绿,待我泛红光。”

  吟完此诗,他心说对不起了沈休文。

  沈约,字休文。

  这首《咏芙蓉》,是沈约的传世名篇之一,应该不会再被当成打油诗了吧?

  诗的体裁和绝句很像。这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问题,毕竟绝句本来就起源于汉代的乐府短篇,在魏晋南北朝时成形,后来在盛唐时得以发扬光大。

  我说这首诗是乐府诗,赵五娘和蔡琰等人想必也不好说什么。

  韵律也是符合时下潮流的。

  隋唐以后的诗歌的格律,与汉魏六朝的具有相当大的差异。

 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,跟五胡乱华有关。

  原来的历史上,因为“少数民族南下”,晋室东迁。

  作为官话的“洛阳正音”也跟随南下避难的汉人一道迁到了金陵,改称“金陵雅言”。

  而北方因为少民太多,导致语言十分杂乱,操各族胡语的,操各地汉人方言的,什么人都有。

  这种混乱的情形一直维持到隋朝初年。

  隋文帝杨坚在位时,经与群臣讨论,最终制定了一套新的官方语言体系。

  新的官话体系是在“金陵雅言”的基础上制定的,不过加入了很多音调的变化。

  这种体系沿用到唐朝,成了唐诗韵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k9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